蒲姓的来历和历史有哪些?蒲姓的名人历史都有谁?
蒲姓的来源起源是什么?蒲姓的始祖和蒲姓家族迁徒分布情况,今天易师汇姓名文化网就带大家了解下,关于蒲姓氏起源历史及其他相关的知识,让你对蒲姓家族起源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。
(一)蒲姓的来源和历史典故是什么?蒲姓起源什么时候?
蒲(Pú)姓源出有四:
1、来源于封邑名。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(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),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“蒲”作为自己的姓氏。
2、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。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、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,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。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,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。得到蒲姓。
3、出自少数民族,扈氏的后代,同样来源于蒲草。据十六国春秋《前秦录》载,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,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,节子象竹节一样,为时人所异,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,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。又据据《路史》的记载,蒲姓出自姒姓,是有扈氏的后代,世袭为西羌的酋长。
4、出自中东人后裔。宋、元时期,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,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。
(二)蒲姓始祖是谁?蒲姓祖先是谁?
虞舜。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。《万姓统谱》记载,舜曾建都蒲坂,所在地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,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,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,而称蒲氏,望族出于河东,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。
(三)蒲姓分布地区在哪些地方?蒲姓迁移分布情况怎样?
蒲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蒲姓出自己姓。夏朝时,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(今山西省永济县西),建立了蒲国,后来蒲国的王族就以封地名为姓氏,称为蒲氏,是今天蒲姓的起源。又有一支起源。春秋时期,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(今山西省隰县北),后建立蒲国,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。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,长老后可织衣编席。蒲草多生在水边,被看作是吉祥之地。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关。十六国春秋中说:“其先有扈氏之苗裔,其后家池生蒲,谓之蒲家,因以为氏。”意思是扈氏有后代,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,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,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。按宋、元时期,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,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。回族中的“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。”(《中国伊斯兰史存稿》)早在南宋时,福建泉州就已经是“回半城”“蒲半街”了。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。如回回名“普刺”(蒲拉)就可以转化为蒲姓。同时,蒲姓又“是由‘Ahu’的读音而来,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,多加‘Abu’一字,中国读其音为“阿蒲”,后省其‘阿’,则视为其姓‘蒲’了。”(《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》)作为地名和部族名,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。蒲姓望族居于河东郡,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。
(四)蒲姓郡望和堂号分别是什么?蒲姓郡望在哪些省份?
郡望
1、河东郡:秦朝时期置郡,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。
堂号
1、揖让堂、帝师堂:均源出舜帝的时候,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。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,他不接受,后来就消失了。
(五)姓蒲的家族名人成就简介,蒲姓家族名人都有谁?
1、蒲元:三国时期蜀国人,是刘备的大臣。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,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,他说汗水不能使刀很锋利,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。水取来以后,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,取水人说是纯水,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,取水人马上承认了。后来重新取回蜀水,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。
2、蒲宗孟:字传正,阆州新井(今四川南部西南)人。仁宗皇祐五年(一○五三)进士(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一九《蒲左丞集》),调夔州观察推官。神宗熙宁元年(一○六八)召试学士院,为馆阁校勘。六年,进集贤校理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四六),同修起居注、知制诰,转翰林学士兼侍读。元丰六年(一○八三),出知汝州,加资政殿学士,徙亳、扬、杭、郸州 支持王安石新法 和苏轼 司马光周敦颐同时代人,周敦颐乃其妹夫。
3、蒲远犹:北宋进士 黄庭坚同年好友,四川西部人,曾任重庆知府。其诗词书法皆精,在宋代被誉为川西大儒,有子蒲元礼、妹蒲幼芝(宋史中作蒲芝),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。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他所著的《语石》(评石刻专著)中,评论黄庭坚所书的《蒲远犹墓志铭》为宋第一碑 此自传墓志铭指其家族唐僖宗时从河东迁往四川。
4、蒲元礼:蒲远犹长子 进士 任职礼部 黄庭坚作词《送蒲元礼南归》
5、蒲国宝:宋朝状元。对宋朝很忠诚,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。对经史很有研究。
6、蒲尧元: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,福州人。绍兴进士,为官清廉。
7、蒲宗瑞:明代有名的县令,字信之,永州人。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,留下了很好的口碑。
8、蒲松龄:字留仙,一字剑臣,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,汉族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2年,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